6月28日,《中德关于建立电动汽车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》在德国柏林发表。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,将使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,并且加快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。这从一个方面凸显了电力工业的重要作用:随着转变经济和电力发展方式的不断深入,电力工业将在七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。这七个平台是:资源优化配置平台、煤炭清洁利用平台、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展平台、产业结构调控平台、能源与环境质量优化平台、区域/产业循环经济平台和全社会节能减排平台。可以说,电力工业是全社会低碳发展的桥梁。
但我国电力工业发展面临着矛盾和新挑战:一是电力发展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;二是高碳资源的禀赋与低碳发展要求的矛盾;三是越来越高的能源成本与人们期待低电价的矛盾;四是电力主营业务(如火电)亏损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。
今后,我国电力需求将出现以下特点:总量及人均用电量持续上升,但增速放缓;第二产业用电量比重下降,第三产业及居民消费用电占比上升;平均用电负荷率下降,日用电峰谷差加大;最高用电负荷增长快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长。
在电力供应方面,电力装机容量增幅较大,到“十二五”末人均装机容量将超过1千瓦,但发电装机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。水电装机总量持续上升,其明显的季节性特征,将使电力供需季节性紧张成为常态。同时,新能源发电装机比重提升,具有反调峰特性的风电装机比重不断增加,与第三产业及居民用电比重上升所带来的日用电峰谷差增大,以及季节性供热峰谷差增加因素的叠加,将使电力供需时段性紧张也成为常态。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,尽管总装机容量仍大幅增长,但设备有效利用率可能会下降。
此外,“十二五”期间,电力供应能力发展将越来越受到环境保护的约束: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空间越来越小,难度越来越大,成本越来越高,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不断增大。
从总的供需形势来看,今后一段时间,虽然发电装机容量稳步增长,与电力消费增速相当,但供需总量可能会处于紧张。电力供应有效能力增幅小于需求,季节性、地区性供需矛盾加剧。而由于煤电运矛盾的存在,极端气候、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的电力供应紧张可能性加大。
面对上述矛盾和挑战,电力工业应采取的对策,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。完善法律法规,科学制定电力发展规划,加快电价改革步伐,提升电力科技水平,大力发展智能电网,加大需求侧管理。
二是调整电力结构。优先发展水电,优化发展煤电,稳步发展核电,积极发展风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,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及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发电。
三是优化资源配置。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侧和需求侧呈逆向分布特征,决定了我国一次能源和电力的输送(包括风能等转化为电力后的输送),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。所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,是电力工业长期的任务。应加快建设西部、北部的大型煤电基地。加快开发建设大型水电基地、大型风电基地,加大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的力度。
四是科学节能减排。科学节能减排应体现在精细化方面,重点是节能、节水,循环利用。巩固和提高火电脱硫除尘成果,重点是减排效果与节能经济之间的优化。此外,要从结构、工程、管理等各个方面促进节能减排。
|